TianJin Chamber of Commerce for Import and Export
在3日舉辦的2023中國國際金融年度論壇上,中國人民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,今年以來,人民幣國際化取得新進展,7月人民幣在全球支付的占比突破3%。從貿易領域看,1月到7月全球貨物貿易中的人民幣結算占比達24%,為近年最高水準。從投資方面看,截至6月底,境外主體配置人民幣資產余額達到了9.8萬億元人民幣。
據稍早環(huán)球銀行間金融通信協(xié)會(SWIFT)發(fā)布的人民幣月度報告與統(tǒng)計數據顯示,7月在基于金額統(tǒng)計的全球支付貨幣排名中,人民幣占比達3.06%。這是有人民幣相關記錄以來,第二次在單月占比上超過3%。上一次突破3%是在2022年1月,當時占比達到3.2%。
這些變化與我國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相關。該負責人表示,近年來,中國人民銀行會同相關金融管理部門主動有序推動金融業(yè)開放,取得了積極成果。一是金融服務業(yè)市場準入大幅放寬。2018年以來,人民銀行會同相關部門推出50多項金融業(yè)開放措施,外資來華設立各類金融機構110余家。從經濟合作與發(fā)展組織OECD編制的金融業(yè)外商直接投資限制指數來看,中國是近年來金融業(yè)開放水平排名提升最快、改善幅度最大的國家。
二是金融市場開放不斷深化。債券通、北向通與南向通、互換通先后落地,擴大并豐富了投資渠道。到今年6月末,境外投資者持有的人民幣債券達3.3萬億元人民幣,持有A股為3.3萬億元人民幣。
三是人民幣國際化取得穩(wěn)步進展。人民幣已成為全球第五大儲備貨幣,第五大支付貨幣,第五大交易貨幣和第三大貿易融資貨幣。2022年5月,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人民幣在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中的權重由10.9%上調到12.3%。從投資看,到6月末,境外主體配置人民幣資產余額已經達到9.8萬億元人民幣。